产品与服务

PRODUCTS AND SERVICES

0+

产品服务数量

0+

产品服务对象

0+

行业经验
  • “碳达峰”、“碳中和”你了解多少?

    我国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就此问题提出建议,例如设立绿色账户、推广低碳、健康住宅等。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我们这代人有一个特别奇妙的体验,一个趋势,当它刚冒头的时候,特别不起眼。但是,当它真的长大之后,很多人又后悔没有把握住。比如:还记得十年前劝你买房的人吗?类似的事情,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好像也在反复发生?这个趋势——碳达峰碳中和,在未来,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一、碳中和是什么?


    目前我国制定的目标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简单来讲:“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保卫地球的必然选择。


    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更应肩负起大国担当,切实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1.“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给定区域内的企业、团体或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历史峰值。
    “碳中和”是指,给定区域内的企业、团体或个人在给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相互抵消,即系统整体在给定时间内达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

    2、我国碳减排的承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目标达到20%左右;在2017年启动覆盖重要行业的全国碳市场(钢铁、水泥、发电、化工、建材、造纸、有色)。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表态:“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3、碳交易机制:国家减排政策工具包括命令型(强制减排目标、强制使用)、财税型(碳税、补贴)、市场型(排放权交易、抵消机制)。市场型政策是趋势。碳交易本质是将负外部性内部化,但各个企业的减排成本不同,例如A企业减排成本100/吨、B企业是30/吨,治理权不明确的情况下,减排2吨的社会总成本是130/吨;如果采用碳交易,可以让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多减排,减排成本高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付费购买指标(例如50/吨),最终实际全社会减排成本仅60/吨;交易机制下企业减排成本并非增加,反倒是降低的(A企业实际成本是50元,B企业实际成本是30*2-50=10/吨)


    4、全球碳市场: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已采用碳市场,9个已计划采用碳市场,15个正在采用。2019年全球碳交易量85亿多吨,交易额超2000亿美元。


    5、中国碳交易市场2020年来7个碳市场价格在10/吨至80/吨之间波动,大部分时间在30-50/吨之间。试点启动7年以来,累计成交量3.8亿吨,成交额85.8亿元人民币,均是现货交易。全国碳市场覆盖8个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民航),2021年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开展交易;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估计其他行业要明年之后才纳入进来交易。


    发电行业(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企业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是指重点排放单位拥有的发电机组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包括化石燃料消费产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和净购入电力所产生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6、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中国从2013年之后开始有资源碳减排项目,发改委管理,可再生能源、碳汇等项目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经过国家主管部门认定后可以纳入碳交易配额制的抵消机制。


    7、每个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来确定排放量?

    1)每个行业有相应的标准,主流方法是按照标杆基准法,即根据单位产品量来划分;如果产品无法划分的话可以采用历史法,基于历史排放量来确定配额,未来每年给予一个下滑量。

    2)目前只发布了电力行业的分配方法,对于电力行业来说是按照发电量来确定的,同时因为不同类型的机组能耗水平不同,区分装机容量规模,也会考虑煤资源综合利用指标等。

    3)企业的历史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通过核算方法获取,根据消耗的煤量、油量,或者过程中原料的消耗量,或者采用物料平衡法来计算。

    4)环保部在研究以后可能也会考虑监测的方法。环境部气候司网站有发布,大概发布了200种方法学来测算。

    8、超出碳排放额度之后的措施:碳交易管理办法是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部级文件的处罚力度是有限的,后面可能会考虑和企业信用挂钩;管理办法后续可能会上升到国务院条例,处罚力度会上升,将处罚结果和超量部分挂钩等。

    9、初始额度:初始给予的企业配额会比较宽松,随着国家标准越来越严格,企业对碳交易和碳减排的接受度提升,发放的配额也会收紧。企业需要通过技改或产业升级来降低碳排放。碳排放的配额是可以直接交易的,碳排放的配额是企业的资产,会计准则会明确,可以用来抵押、质押等金融操作。

    10、交易对象:除了企业中的买家和卖家外,碳交易市场允许金融机构参与(个人投资者不允许进入),金融机构参与也是价格发现机制。欧洲的碳市场大部分也是金融机构在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交易对手更多的是金融机构,而非直接对接。

    11、交易方式:国内碳交易市场还是现货市场,海外碳市场期货占比在90%

    12、交易范围:全国所有区域的企业在同一个交易所内交易,各个行业也是统一在一起的,这样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发现交易,降低碳交易的交易成本。

    13、交易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和CCER。其中,CCER中主要是风电、光伏、生物质企业(水电、核电不参与),这些企业是没有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但资源碳减排项目由发改委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批的,给每个项目签发一定的碳减排量,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拿这些碳减排量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有的碳交易试点市场中CCER的比例是5%,有的是10%,设定比例上限还是为了鼓励各自行业内的企业来做减排。初始发放的额度大部分就够企业排放使用了,能超出的比例不会很多,5%CCER比例已经是很高了。国内重点行业的碳排放量大概50亿吨,5%对应2.5亿吨,可再生能源每年能节省的碳排放量还不一定有这么多。

    14、可再生能源碳排放:每度电的平均碳排放系数是不一样,南方地区估计是东北地区的一半,每个地区的排放因子不一样,每种类型的发电碳排放系数也是不一致的(测算细则还没公布)。光伏、风电本身没有排放;垃圾焚烧发电和农林生物质发电本身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碳排放,但是生物质焚烧也能减少部分生物质露天堆放或填埋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在核算生物质发电碳减排的时候除了根据发电量和排放因子测算外,还可以多加一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在碳市场出售可以增加部分收入来源,从而部分减少地方政府对于补贴电价的财政压力。

    15、光伏风电企业的碳交易收益:首先取决于电站所处的区域电网,度电对应的减排因子区间是0.5-1 kg二氧化碳当量,不同区域减排因子不同。碳交易的价格根据试点市场来看价格区间在10-80/吨。

    16、地方政府怎么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编制达峰实施路径方案,部分地区已经达峰后编制碳中和方案,地方政府现在还处于编制方案阶段,暂未落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的等多方面操作。

    17、绿证和碳交易:垃圾焚烧和生物质发电因为碳排放量很少,没有纳入配额市场,而是跟风电、光伏企业一样纳入CCER抵消机制。绿证和碳交易是不同的主管机构,两者之间估计是并行机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碳减排行动本身能够推动绿证交易机制的执行。

    18、海外经验:欧盟碳市场比较成熟,中国很多碳交易机制设计都是参考欧盟市场。加州、魁北克、美国东北部电力行业、韩国、哈萨克斯坦等也开始碳交易,量比较少。欧洲自己内部不能做抵消机制,碳市场初期有碳配额可以出售,现在基本没有碳减排项目可以产生减排量,光伏风电还是主要依靠绿证、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补贴来维持收益。

    19、碳捕捉:碳捕捉的价格通常在每吨几百元,高于碳交易的成本。

    20、碳减排与供给侧改革:碳达峰和碳中和对能源会有很大的影响,至少对能源结构有比较大的影响。

    21、碳减排与火电调峰:火电企业根据发电量来获得配额,发电量增加后配额会增加。年初给予配额70%,年终根据实际情况多退少补,最终确认。


     二、关于碳交易的交流信息汇总

    1、我国各个试点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不一样,分配的量也不一样,价格也没有相关联系。广东省配额价格一直稳定在30元左右。


    2、这次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2000多个电力企业中包括了部分自备电厂,目前来看由于发电企业有丰富的碳排放交易经验,它们压力不算太大,部分自备电厂缺乏经验,可能压力会比较大。


    3、垃圾焚烧这块一直是属于CDM的范畴,其实CDM清洁发展机制最开始公布的一批核算的方法里面就有垃圾处理,包括垃圾的填埋和焚烧.


    4、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行开来,对火电的压力是最大的,但是增加的成本都是在发电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5、目前碳交易市场里面有两种可交易品种,一是配额;二是CCER,CCER是一个抵消的机制,就是说你通过购买一些其它减排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来抵消碳排放,从而减轻你这个企业所需要购买配额的负担。目前管理办法中允许的抵消比例是5%,这个比例可能未来几年不会有明显的增长。


    6、首批纳入全国市场的2000多家电力企业,配额是免费发放的,但参考欧盟15年的运行经验以及即将进入的第四阶段履约期,未来拍卖配额比例的提升是利用价格机制实现配额经济刺激的必由之路。


    7、CCER未来的开发主体应该是可再生能源企业、森林碳汇,也有可能扩展到充电桩项目、共享出行等项目类别上,因为全国碳交易启动早期只有2000多家发电企业,并且抵消机制只允许5%的CCER,所以早期主管部门应该会控制项目报批节奏,要不容易重现供大于求项目被叫停的情况,类似于2017年的时候。


    8、一旦碳交易全国市场平稳运行起来后,一定会逐批纳入新的行业加入交易,参考试点的情况,有色、钢铁、水泥、航空等高能耗企业肯定会被纳入进来,但具体的时间表还没有下发。

    趋势已经在改变,无论你信还是不信。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产业格局。在我国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已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无论在投入还是规模上都领跑全球。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碳达峰、碳中和还将重构整个制造业,中国的所有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举个例子,就拿手机来说,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组装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环节要实现碳中和,为其提供芯片的企业也要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会对产业链形成一个新的标准。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

    关于碳中和,你了解多少?(图6)

    图片


    电动车企业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所得的收入是14亿美元,这成为支撑特斯拉业绩的最大助力。谁能想到特斯拉最赚钱的不是汽车产品本身,竟然是卖碳排放额度的收入。

    中国电动车企业蔚来汽车在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所得的收入是1亿人民币。尽管蔚来汽车在2020年表现出色,但仍净亏损50多亿人民币,在所有业务净亏损的情况下,卖碳排放额度竟然贡献了近1亿人民币的收入,成为所有收入业务里最大的亮

    在碳市场越来越活跃的情况下,碳交易将对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所有制造业带来变革,进一步重构全球制造业。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巨大的汽车产业链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就意味着,马路上将很难看到燃油车,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电动车或者氢能车;在明年的北京冬奥会期间,会有一种低碳环保的绿色接驳车辆,它排出的可就不是二氧化碳了。

    关于碳中和,你了解多少?(图8)这是一辆要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客车,内饰跟一般的客车啥区别。但是它的顶上有几个储存氢气的罐子。氢气跟大气中的氧气化学反应,就能发电,驱动车辆行驶。排出的没有尾气,而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光伏、风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

    碳达峰、碳中和你了解多少?(图8)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立方米,这比现在翻了一倍还要多,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左右,中国的生态环境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碳达峰、碳中和就是绿水青山。

    碳达峰 碳中和将改变石油地缘政治格局

    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传统石油出口国将面临全面利益丧失。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也就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关于碳中和,你了解多少?(图10)

    其实碳中和已经悄然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如“保持清醒神器”咖啡杯上,吸管的位置被可翻盖直饮代替;另外,塑料吸管也被环保可降解吸管代替。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


    从“碳中和”定义出发,为了实现目标,涉及诸多行业变革:


    第一:“碳源头”的环节:实现能源结构的改革,推动“低碳”能源,甚至是“零碳”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在这个方向上,首先就是新能源的替代优势明显,利好光伏、风电、核电等绿色能源;


    其次,绿色能源要想加速推广,其传输与储能需求就有望继续释放,这对传输和储能环节的产业链,如:特高压电网、储能等行业。


    再者,传统能源需求下行,对原有产能的效能要求将逐步提升,相对低效的落后产能将逐步被淘汰,而具备规模效应和资本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持续提升。这将利好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行业龙头。



    第二:“碳应用”的环节: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是核心。



    这其中包括几个方向:


    其一,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如:新能源车、新能源电池、充电桩等;


    其二,传统“高碳排”材料制造业将迎来需求释放与绿色产能升级,整个行业将面临更高的“碳减排”要求,细分领域的龙头标的有望在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受益,如:钢铁、有色、化工等细分行业龙头。


    其三:在整个“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建筑业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结构性调整,低碳环保材料的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建造方式上的革新也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好:环保建材、装配式建筑等方向。



    第三:“碳排放”的环节:环保是核心。 



    “碳排放”环节涉及的行业就很广泛,环保是一个核心的主题。包括:工业废物的处理、垃圾分类,环保设备效能的提升和应用等等。利好垃圾焚烧、环卫电动化、环保设备、节能设备、资源再生等细分环保领域的投资机会。



    以上是“碳中和”利好的行业分析。


    具体到目前的市场之上: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板块,目前的估值并不低,性价比相对不高;


    环保板块,虽然中长期利好,但目前相关企业的基本面并不理想,尤其是营利能力和成长性均相对较差。


    传统能源和传统“高碳排”行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化工等,基本都属于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仍可期待,但需要选择性价比相对较高的细分行业龙头。


    图片

    在传统的周期性行业,还有一个板块受益于“碳中和”,它就是稀土永磁板块。 



    从基本面看,高性能钕铁硼磁材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将迎来需求的放量,稀土下游80%是稀土永磁,而稀土永磁下游80%以上是稀土永磁电机。


    与传统电机相比,稀土永磁电机不需要额外的电能来励磁,因此相比传统的电机节能30%左右,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新能源汽车、风电以及节能家电等都是稀土永磁电机的终端使用领域。



    可以说: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推动下,节能环保的稀土永磁电机将迎来需求高增长。未来40年后,人类是否移居火星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地球正迎来一个碳中和的世界。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果到了2060年:

    • 我们的后辈可能已经不太知道煤炭长什么样了,他们大多数会住在屋顶的瓦片或者墙壁就会吸收太阳能发电的建筑里;

    • 中西部大片的光伏和风力发电景象将会是重要的旅游景区;

    • 所有的燃油车已经不见踪影,无人驾驶电动车大行其道;

    • 秸秆用品成为尘封的历史;

    • 绿色将成为主色调,空气里都是清新的树木的味道。
























    查看详情
  • “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哪些环保内容?一起来看~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超额完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第二章 指导方针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一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图1)



      

      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三节 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

      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节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

      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节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推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合理控制煤电建设规模和发展节奏,推进以电代煤。有序放开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准入,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推动油气增储上产。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地热能。

      

      

      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第一节 全面促进消费

      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升传统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健全强制报废制度和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第二节 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

      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第二节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

      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布局建设执政能力、依法治国、经济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重大信息系统,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

      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一节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

      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

      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一节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适当加强中央在知识产权保护、养老保险、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事权,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

      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

      第一节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

      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

      

      第二节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深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治理农膜污染,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追溯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一节 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和历史文化传承。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庄建设,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鼓励有条件地区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

      第三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支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

      

      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第一节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第三节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

      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五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支持东部地区基础较好的县城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支持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

      

      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第一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开展城市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发展智能建造,推广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建设低碳城市。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增强公共设施应对风暴、干旱和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

      第九篇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第三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

      顺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分类提高城市化地区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保障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实施。

      第三节 提升重要功能性区域的保障能力

      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和边境地区等承担战略功能的区域为支撑,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边疆安全,与动力源地区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人口逐步有序向城市化地区转移并定居落户。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和运输格局,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提升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强化人口和经济支撑,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健全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边境地区等提供有效转移支付。

      第三十一章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第一节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综合治理。

      第二节 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实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工程。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整体设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疏解三峡枢纽瓶颈制约,加快沿江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发挥产业协同联动整体优势,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

      第四节 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第五节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大上游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提升甘南、若尔盖等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创新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推动下游二级悬河治理和滩区综合治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修复。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清理整顿黄河岸线内工业企业,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统筹沿黄河县城和乡村建设。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第三十二章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一节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切实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入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第二节 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形成新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第三节 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

      着力打造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内陆地区开放高地、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支持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发展。

      第五节 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

      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支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推进陕甘宁、大别山、左右江、川陕、沂蒙等革命老区绿色创新发展。推进生态退化地区综合治理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修复,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推进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改善国有林场林区基础设施。

      第三十三章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一节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建设一批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水平。以沿海经济带为支撑,深化与周边国家涉海合作。

      第二节 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

      探索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严格围填海管控,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滨海湿地保护。拓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范围,保障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加快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构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防范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露等重大环境风险,提升应对海洋自然灾害和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完善海岸线保护、海域和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第三节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化与沿海国家在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科学研究和海上搜救等领域务实合作,加强深海战略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参与北极务实合作,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提高参与南极保护和利用能力。加强形势研判、风险防范和法理斗争,加强海事司法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序推进海洋基本法立法。

      第十一篇 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十七章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第一节 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推进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和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生态屏障建设。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天然林和湿地保护,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5%。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活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退围还滩还海成果。

      

      第二节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加快整合归并优化各类保护地,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管控自然保护地范围内非生态活动,稳妥推进核心区内居民、耕地、矿权有序退出。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强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完善生态保护和修复用地用海等政策。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第三节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水系源头地区、自然保护地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通过资金补偿、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长江流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开展试点。制定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第三十八章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

      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O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业窑炉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城市水体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下降8%,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第二节 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超过25%。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主要产业基地为重点布局危险废弃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加快建设地级及以上城市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健全县域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第三节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建立健全重点风险源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整治固体废物非法堆存,提升危险废弃物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监控预警。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体制,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推进放射性污染防治。建立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领域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第五节 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现所有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推动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强化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加强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度建设,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第三十九章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第一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节能优先方针,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和公共机构节能,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能量系统优化、节能技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单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完善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支持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950万亩以内,推动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

      第二节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推进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置。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农业。加强废旧物品回收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废旧物品回收分拣体系。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资源回收体系。拓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覆盖范围。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推广机制。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第四节 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完善自然资源、污水垃圾处理、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节能监察、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强化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十一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节 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

      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推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野生动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交流合作,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第四十二章 积极参与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第三节 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化对外援助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对外援助布局,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加强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减贫、人力资源开发、紧急人道主义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十五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第五十四章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完善国家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防控应急预案制度,健全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信息统一发布机制。加强动植物疫情和外来入侵物种口岸防控。统筹布局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加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强化生物安全资源监管,制定完善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目录,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风险评估机制。推进生物安全法实施。加强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生物安全国际规则制定。

      第十九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六十四章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一节 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

      聚焦本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生态、民生保障等领域,制定实施一批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明确细化落实发展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查看详情
  • 智慧环保智能化环境系统运用实例

    “智慧环保”(ztmapinfo.com.)是“数字环保”定义的拓宽和扩展,它是依靠物联网,把感应开关和配备置入到各类环境监管目标中,根据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技术将环保行业物联网技术融合起来,完成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的融合,以更为细致和动态性的方法完成环境管理和决策。海外的环保智慧化基本建设发展较早,如纽约哈德森河的再生、佛罗里达海洋研究组织基本建设的富营养化监测平台等从计划方案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管理模式等层面都具备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智慧环保智能化环境系统运用实例(图1)

     

     

     

     

    一、虚拟数字江河:哈德森河的再生

    纽约曼哈顿有一条哈德森河,北起阿迪龙达克山区地带,连绵500公里南进,在纽约港入海。哈德森河以前是大家心里富庶的果篮子、菜篮子,十九世纪中后期,如诗如画的景色和便捷的交通出行,吸引住了许多纽约富豪来谷地两侧的山顶建造休闲度假的宅院。然而后来,住户导致的下水管道废弃物的堆积及其大中型加工厂倒入的有害化合物,导致这条江河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上世纪八十年代,环保现实主义浪潮泛起,以便修复哈德森河的生态体系,纽约州政府部门进行了一个“新一代的水资源管理方案”。他们在河的全线都安裝了传感器,一些传感器甚至达到两米。这种传感器把各式各样的物理学、有机化学、微生物数据包括江河的海水盐度、浑浊度、叶绿素和细颗粒物粒度等信息内容,根据互联网即时传输到后台管理的测算中心区。数据像流水一样连续地转化成,连续的被处理,并与历史数据展开核对。

    后台管理的测算中心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数据传输,传感器将从河里与附近环境搜集到的数据以实时持续的方法传输给系统管理层。随后,江河的不同种类数据被清理,后台管理根据清除数据的异源性,使有关哈德森的数据一致化,并具备互通性,最终在剖析管理系统对这种数据展开数据可视化的呈现。在生物学家的电脑显示器上,各类数据融成了一条虚拟的哈德森河,水流什么时候被环境污染,有机化学、物理学、微生物成份发生了什么转变,一看便知。接下来数据科学家便可运用这种处理过的信息模型仿真模拟一个哈德森河的环境实体模型和整治计划方案,评定不同的整治和人们干涉对于哈德森环境的多方面影响,以确保在具体整治时的实际效果。

    历经数年的努力,哈德森河已慢慢修复其清亮的水体和幽美的环境。如今每一年的父亲节周末,都有一个持续二天的环保音乐节——清水节(ClearwaterFestival)来庆贺哈德森河的再生。

    二、MARVIN:富营养化监测平台

    美国佛罗里达海洋研究组织建设了一个通称为MARVIN的传感技术服务平台,总体目标主要是依据危害藻类植物水体富营养化有关水体转变出示实时的水体信息内容,监测项目包含pH值、溶氧浓度、温度、导电度、叶绿素浓度值、浑浊度、磷酸盐及聚磷酸盐、水位线、水流速与方向、水里光合作用辐射源太阳能及其全光等。这种传感器同时安装在一个浮舟当中,并配备了一个气象塔,承担监测包含风力与风向、平均气温、空气湿度、标准气压及降水量等项目。

    MARVIN的信息内容传输技术是运用传感器搜集监测数据信息内容后,根据无线天线传输信号至通讯卫星及手机等页面,出示远程控制信息内容的获得。MARVIN服务平台一般每小时抽样2次,随后每小时或每三小时根据通讯卫星将数据传回。

    MARVIN服务平台必须每两个星期展开一次人工服务维护保养,维护保养人员会选用传统式的取样和统计分析方法搜集数据,用以校准在后处理方式中的MARVIN服务平台数据。MARVIN数据还能够协助模型工作人员观查流水循环系统和克卢萨哈奇河生物系统、协助船长及应急技术人员及时掌握实时水体状况、协助游客预测分析赤潮是不是会出现、协助救援队掌握流水可见度、协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等。

    三、CitySense:大城市监测传感技术互联网

    CitySense是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助,由哈佛大学和BBN公司共同开发出的,能够 汇报全部大城市实时监测数据的无线网络传感技术互联网项目。

    CitySense根据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道路路灯上安装传感器,运用道路路灯的能源供应系统做为传感器运作时的能源,解决了电池循环次数针对无线网络传感网运作的限定,有益于长期性环境监测实验。每一个连接点都带有一个内嵌PC机、一个无限局域网络页面,运用WiFi无线网络技术,将监测信息内容回传入监测中心,监测信息内容包含工作压力、温度、空气湿度、风力、风向、降水量、降水强度、CO2、噪音,之后为客户出示CitySense网址记录查询。

    CitySense根据把每一个连接点同邻近的连接点相接产生网状结构,将分散化在大城市各部的远程控制连接点和坐落于哈佛大学和BNN的中心服务器连接。在这一互联网中运用一个1英里有效射程的小无线通信配备,任何一个连接点都能够从虚拟服务器中心下载应用或提交传感器数据。此外,依据微软公司出示的VirtualEarth和SensorMap技术,网址的数据材料将覆盖到地图上。群众及专家学者可根据网址跟踪空气污染物外扩散情况,展开长期性监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

    四、哈姆滨湖城:电脑控制运输废弃物

    哈姆滨湖城陆地面积1.6平方千米、住户1.8万,以前是个旧工业园区,近年来变成瑞典斯德哥尔摩较大的近郊发展新项目,总体目标是打造出变成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楷模。

    在哈姆滨湖城,大家能看到一排电子器件垃圾箱,各自用以接受食材废弃物、易燃物废弃物及其废弃报刊等不同类型的废弃物。这种电子器件垃圾箱根据各自的阀门与同一条地下管道相接,阀门各自在每日全自动开启2次,不同类型的废弃物进到地下管道,并且以每钟头70千米的速度被传至远郊区,在电脑的操纵下全自动分离并传至不同的容器里,按需要循环利用。全部过程都是根据电脑控制,提升了废弃物传输和响应速度,以及再利用率。

    五、RecycleBank:垃圾分类回收奖赏方案

    2007年,根据运用自主创新的RFID技术,美国的RecycleBank为小区群众造就了一种解决废弃物搜集成本增加的环保解决方法。RecycleBank为各家庭配备了简单化收购工作中的专用工具,另外还为每家每户出示了可精确测量废旧物品回收量的技术。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奖赏方案,鼓励顾客积极开展废料的收购。一个家庭垃圾分类回收的越大,所得到的RecycleBank收益积分也越大。这种积分能够 用于选购商品和享有小区特惠。

    该方案将低頻RFID标签贴在商品回收箱上,另外将RFID读写器安装在收购货车的称重装置上。载入之后的数据发给收购车里的內部电子计算机并进到RecycleBank的安全性数据库。收集后的数据然后会上传入RecycleBank的数据搜集和解决系统软件。

    计划方案执行后,小区住户垃圾分类回收的激情暴涨,小区环境拥有非常大改进。示范点取得成功后,RecycleBank将这一系统软件扩张到了9个州,得到了丰硕成果。例如,在一周内,新泽西州的樱桃山城镇由于选用此项方案,其废弃物的利用率做到了135%。方案实施前,每一个普通人家每星期收购的物件约是十二磅,如今早已超出26磅;根据应用RecycleBank的方案,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废弃物利用率在短短的6个月内从0%提升到了37%;新泽西州艾尔克镇在选用系统软件以前每星期收购的废弃物量均值为16吨,如今收购量已高达42吨,年增长率为136%。

    六、HiTemp新项目:研究城市热岛效应

    英国伯明翰大学主导了一个名叫HiTemp的环境新项目,在伯明翰城区域内布署了250个环境温度传感装置及其30个自动气象站。他们根据无线网络或有线电视方法连接互联网技术,完成数据互联互通。科学研究工作人员说,它是全世界最聚集的环境监测互联网,用以研究大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根据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这种机器设备搜集的数据可以即时传到高校的服务器虚拟机剖析,并与相关部门实时共享资源。

    本次科学研究致力于未来能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更普遍的环境监测项目上,包含监测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为绿色城市规划建设出示更有针对性的数据参照。

    七、配戴式传感器:监测噪音和气体

    荷兰Sensaris企业研发出一种配戴式无线网络传感器,可佩戴在手腕上。这一传感器融合卫星定位系统(GPS),在这其中设备蓝牙共享机器设备,由配有蓝牙的手机接受传感器的监测信息内容,随后再依靠移动上网作用,将信息内容提交至本地的中间网络服务器。因而,不论是行人,还是骑单车者,都可以应用这套机器设备,这一机器设备能够让群众监测并报告噪音和空气指数信息内容,根据互联网技术及时将最新动态共享给各使用人。

    现阶段此传感器提供了噪音和臭氧的监测作用,已规模性地布署在巴黎地域,以创设及时的环境污染地域地形图。将来Sensaris方案增加其它空气污染源的监测,包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

    八、EnevoOne系统:远程监控垃圾桶

    大城市中垃圾桶随处可见,殊不知对垃圾桶的管理方法还处在纯人力情况。欧洲一些国家人烟稀少,对垃圾桶的管理方法尤其费时费力。有时垃圾桶满了,却无法得到及时清除。有时清扫车大老远开来,垃圾桶里边却是空空如也。有时烟蒂倒进垃圾桶,造成 垃圾焚烧,恶臭味难挡。

    为处理这种难题,芬兰一家企业开发设计了一个根据超音波传感器的废旧物品回收系统EnevoOne。传感器将搜集到的垃圾桶和垃圾分类回收地的数据根据低能耗的LoRa网络传送到数千米外的LoRa通信基站,再传输到网络服务器。根据剖析这种数据,废弃物管理人员能更形象化掌握管辖区内每个垃圾箱的填充情况,为清理的车辆规划最好的回收线路,进而节约环境卫生组织 的经营成本。

    据调查,根据降低多余的垃圾分类回收导致的车辆燃油和人工服务花费,这一系统大概能协助环境卫生组织 降低20%-40%的经营成本。除此之外,EnevoOne还能实时监控垃圾箱内的温度或异常情况。现阶段,EnevoOne系统软件正在北美及欧洲几十个国家推广宣传。

    九、西班牙:空气指数及环境污染监测网

    OSIRIS是欧盟GMES(GlobalMonitoringforEnvironmentandSecurity)下的一个综合性方案,是欧洲对环境展开合理管理方法的一套信息综合的系统架构。它根据布署健全的感测网,应用实地现场监测的感测系统,做到监测与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OSIRIS包含实地监测系统、资料整合和信息化管理、服务三环节步骤。OSRIS对于空气指数及环境污染、水污染、森林大火和公共建筑火灾事故4种情景展开了试验。

    以空气指数传感网为例子,可分成空气指数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二种情景。这一模拟示范园区为西班牙Valladolid市,空气指数监测根据9个移动式空气指数监测站(安装于大厦顶部)监测CO、CO2、NO、NO2、O3及其气候因素,根据安装于公交车顶端传感器移动监测NO、NO2等浓度值和噪音污染。在适当时间将监测数据以无线通信技术传送至监控系统,与周边移动式气象观测站信息内容融合,展开事后空气污染物外扩散仿真模拟预测剖析,而且将资料集成化后以图形的方法展现在地图上,做为决策单位的预警机制。

    环境污染情景则是在Valladolid近郊展开仿真模拟。当运输有害化工品的列车产生翻覆事故,导致有毒物质扩散,一旦收到警报,OSRIS会派遣含有传感器的小型无人空中四轴飞行器前去案发地址空中展开空气污染物取样,无人空中四轴飞行器将根据路面控制站和OSRIS系统软件与监控系统沟通交流并传输信息内容,另外搜集及时影像及气象信息供扩散仿真模拟组展开剖析,转化成造成有害气体外扩散的时空仿真模拟图,便于监控系统评定自然灾害水平及其明确需疏散的地域。

    十、无人机队:监管乱扔垃圾

    16年4月,迪拜市政府部门的废弃物管理单位布署无人机机队,在全省区域内监管乱扔垃圾的行为。这种无人机将在垃圾池、沙滩,及其荒漠露营基地等场地监管乱扔垃圾的人。

    在迪拜,有关严禁乱扔垃圾的法律法规特别严苛。假如某人频繁在街边乱丢烟蒂,可能会被惩处数百美元的处罚。街边随意吐痰可能也会导致巨额处罚。迪拜废弃物管理办责任人表明:“这种无人机产生的较大协助在于帮大家节约时间。大家不再需要派遣市政工作人员在街上巡查,无人机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飞到每个地址,向大家出示数据和高清照片。”

    十一、NUSwan系统:高效率监管水利枢纽水体

    现阶段水利枢纽的水体监管主要借助固定不动的线上监测站,只有根据小帆船的出航来划分监测区域,其监测区域比较有限,或者选用手动式原点精确测量技术,这类技术又特别耗费时间。为处理这一难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个科学研究工作组研发了一种智能化系统设备服务平台来对水利枢纽水体展开实时监测。这一服务平台称为“NUSwan(smartwaterassessmentnetwork)”,它的外观设计是一只天鹅,会在水利枢纽河面上行驶且自动驾驶,全自动监测水体。

    NUSwan在挑选监测点时候全自动设置一条高效率线路,搜集到的数据会即时传送到指挥中心并发给实际操作人员,依据这种数据,操作人员会对NUSwan的运作展开远程遥控并多方面调节。该系统软件的典型性实际操作是在目标河段内对三个NUSwan智能机器人展开监管,使其对目标水质展开合作抽样。根据羽毛感应梯度方向转变,能够更精准剖析河段水质中营养物质的遍布。

    NUSwan系统还可以用以其它监测服务平台。比如,将NUSwan和水下机器人融合运用,能够掌握水利枢纽中不同深层的水质状况,还能够与河面浮标视频监控系统紧密结合,以扩张监管的覆盖范围。NUSwan系统带上有传感器,能够监测叶绿素-a、溶氧、浑浊度、蓝绿藻等主要参数,还可以再提升其它传感器,以扩张运用区域,比如水质监管、污染物跟踪、乃至能够作为初期预警信息及其决策支持系统。

    十二、PermaSense:监测阿尔卑斯山

    根据物联网技术中无线网络感应技术的运用,PermaSenseProject项目完成了对瑞士阿尔卑斯山地质学和环境情况的长期性监管。实地不再需要人为因素的参与,只是根据无线网络传感器对整体阿尔卑斯山脉推行大区域多方面监管,包含:温度的转变对小山坡构造的影响及其气侯对土层渗漏的影响等。

    参加该方案的瑞士巴塞尔大学、苏黎世大学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派出了包含电子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自然地理与电子信息科学等权威人物在内的科学研究精英团队。据他们介绍,该方案所收集到的数据可做为自然环境科学研究的参照,另外,历经剖析后的信息内容还可以做为提前掌握山崩、坠石等洪涝灾害的事先警告。

    十三、澳大利亚昆士兰:“智慧桥”的试验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根据在一座桥上安装各式各样的传感器,不但能够告知城市管理者桥上有多少车、车的总重是多少、车的环境污染是多少、车是新汽车还是比较旧一点的车,还能够告知大家该辆车对这座桥整体混泥土的构造产生多少的压力。由此,道路交通单位能够展开即时评定,得到 这座桥构造抗压强度的数据,一旦工作压力超过了所设置的规定值,道路交通单位就可以得到 警报,及时处理。

    十四、结语

    伴随着物联网发展趋势,海外在环保智慧化层面拥有许多 探索和创新。在我国,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根据“提升物联网技术在污染物全自动监管、环境品质即时监测、危化品运送等行业的产品研发运用,促进信息内容共享资源”,进而全方位提高环境维护的工作能力。

    发展趋势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有益于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意义重大,开展物联网技术科学研究和基本建设逐渐变成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发展的共识。物联网技术变成促进环境管理方法升级、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式环保产业链的关键方式,究竟应当如何实际运用,海外的工作经验也许能够给我们带来启发。

     

    查看详情
更多 >>

我们的优势

OUR ADVANTAGE
  • 1.数据保密性

    我司针对每个项目独立部署平台,所有的数据都保存在客户的服务器上,我司无法调取其他客户的数据

  • 2.平台所有权

    独立部署的平台所有权归客户,客户独立管理运营平台,系统权限控制及后期的运维都由客户自己掌控

  • 3、大平台搭建经验

    江苏、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天津、陕西、广东等市级和区县级平台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 15

    2021.11

    全省开发区2021年第四次“三个一批”活动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举行 林武出席并讲话 蓝佛安主持

    10月30日,山西金德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山西德通能源项目”在山西省开发区2021年第四次“三个一批”活动暨进一步优化... 查看详情
  • 05

    2020.08

    大同市环保用电监管云平台投入运行

    大同市环保用电监管云平台投入运行日前,我市环保用电监管云平台已建设完成,开始投入运行,全市20余家重点企业开始上传数据。... 查看详情
  • 25

    2021.03

    生态环保微电影《生态之歌》上映

      “车行太行山,群山苍翠、万壑葱茏;人游汾水畔,大河泛波、水清岸绿……一幅美丽山西新画卷扑面而来。”10月2... 查看详情
更多 >>